白灵菇畸形菇的产生,降低了产品等级,甚至失去商品价值,影响了栽培者的经济效益。
常见的畸形菇有:菌盖紧抱不展“拳头状”,柄长肥粗盖小“花瓶状”,盖凹陷边裂外卷“破碗状”,盖窄长“牛舌状”,盖面斑点“麻脸状”,盖中瘤肿突起“胀腹状”,两盖并展柄紧连“蝴蝶状”,盖弯曲不平“波边状”,盖圆包裹菌褶收缩“光头状”,盖面纵裂沟缝“花菇状”,数菇并生“莲花状”。此外还有菇体萎缩形,菇体偏黄变色形等。畸形菇出现,究其原因归纳起来是培养环境条件与白灵菇生理特殊要求不相适应。关键在于出菇期温、湿、光、气协调不好,在管理技术上操作失误等。
房棚结构不合理
现有白灵菇栽培场所,有室内菇房和野外菇棚。常因建造简陋,结构不合理。有的菇房门窗单向,有的通风口开在墙体上半部,致使室内空气不流通;有的塑料大棚两旁虽设有通风口,但通风口都是朝着菌墙两端;也有的虽然开有通风口,但只是为了保温,始终没打开。由于棚内空气不流通,造成严重缺氧,致使好气性的白灵菇畸形。
菌墙垒叠欠妥
菌袋进棚垒墙太高,即10袋一码,超过1米;有的菌墙之间填入粘性土壤,不透气;有的填土后烧水不足;有的菌墙码垛过于密集,中间不填土;有的垒墙时,袋头割膜不得法,入墙部分只割1/3,割得太少,而露外一端反而割膜,菌丝体露空不保湿,致使这些子实体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比如北方菌袋叠墙,袋间填土水分不足,进入寒冬加温催蕾时水分偏干,菌袋内的含水量反被填土吸收,使菌丝体脱水,出现菌盖不展或萎缩状态的畸形菇。而粘性土壤板结,透气性差,对菌丝体不能起调节作用,反而阻碍正常的生理生殖活动。
先天性营养缺陷
有四种表现:一是配方中原辅料棉籽壳、麦皮陈年受潮霉变,养分降解。配方中含氮的麦用量偏少,菌丝生长前期无不良反应,到长菇期营养不能满足需要。二是培养基酸败。三是菌袋内水分蒸发,发菌丝体脱水。这些属于先天性营养不良,所以产出的菇盖薄,呈波边状,或产不展盖、色偏黄不白的变异菇。
预产期把握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