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分布广,全国各地都有栽培。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发生显著的差别栽培区。早在1936年依气候及小麦生产情况把中国小麦分为7个区域,其中6个冬麦区,1个春麦区;1937年又按照100多个小麦品类在8省9个地点进行3年区域适应性试验的结果,把6个冬麦区归为3个主区。这是中国小麦分辨最早研究。
1943年依据中国小麦冬、春性,籽粒色泽和质地软硬,将全国重要麦区划.分为硬质红皮春麦区,硬质冬、春麦混在一起区,软质红皮冬麦区3个栽培区。60年代初,《中国小麦种植学》又将全国小麦划.分为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3个主区和10个亚区,为中国较完整的小麦分区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冬、春小麦分界线和各重要麦区的划.分得到重新肯定。早先气象,品系和种植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按照各自学科的特性相继提出不一样的区划。《中国小麦品系及其系谱》一书以《中国小麦种植学》的区划为基础,直接划.分为10个麦区,有的区还进一步划.分了若干副区。
80年代以来,全国小麦生产快速扩展,有关小麦区划的资料不时充足,认识也在不时深化。为此将全国小麦栽培区划在原有的东北春麦、北部春麦、西北春麦、新疆冬春麦、青藏春冬麦、北部冬麦、黄淮冬麦、长江中下游冬麦、西南冬麦以及华南冬麦10个麦区基础上,重点对区属范围及分区走向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与调解。 依据中国各地差别的自然条件和小麦种植特性,把全国划.分为区别类型的小麦栽培区,便于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小麦生产。
1、东北春麦区
东北春麦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所有,辽宁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均接近全国的8%左右,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量的47%及50%,故为春小麦重要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
东北春麦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大一些地区海拔为40-500米,西北部的内蒙古一些地区可达600-800米。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及北部黑河地区小麦面积比较集中,建有大批国营农场,其小麦产量占黑龙江全省春小麦总产量1/2左右。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冬、夏气温相差极大。温度为自北向南递增,最冷月平均气温~23-10摄氏度,绝对最低气温~41-27摄氏度,为全国气温最低地区。年降水量320-87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30-333毫米,但东部多雨,西部干旱。东部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后期常因雨水偏多而产生湿涝灾害,并影响收获。而西部吉林省白城与辽宁省朝阳等地区,则又多因春旱、多风而酿成干旱和风沙危害。本区小麦品类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病害以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也有形成。栽培制度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全区除对各类病害准时防治和治疗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防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采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风固沙和减少蒸发的耕作技术,均为小麦增产的重要办法。按照温度和降水量的分布,又可将本分辨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2、北部春麦区
北部春麦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北邻蒙昔人民共和国。全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省北部。全区小麦栽培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和1%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面积的20%。小麦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在全国各麦区中为最低,且扩展很不平衡;西部河套灌区的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等地的产量水平较高,向河北省的张家口、山西省的雁北及陕西省的榆林等地区均为低产区。
全区海拔l000-1400米,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明显,寒冷少雨,土壤贫瘠,自然条件差。最冷月平均气温~17-11摄氏度,绝对最低气温~38-27摄氏度。全年降水量309-496毫米,多数地区为300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只有94-168毫米。栽培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部分地区有两年三熟。本区小麦品系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90-120天。播种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成熟在7月上旬前后,最晚可至8月底。全区病害重要有叶锈病、秆锈病和黄矮病,丛矮病;虫害以麦秆蝇及粘虫为主。早春干旱,后期高温逼熟及干热风危害以及河套灌区的土壤盐渍化,均属小麦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在增产对策上应实行休闲轮种等栽培制度,以培肥地力;灌区提倡沟、畦灌,作好渠系配套,革新灌溉制度,避免土壤盐渍化。依据全区南、北降水量的差别,可分为北部干旱和南部半干旱两个副区。
3、西北春麦区
西北春麦区以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青海省东部个别地区。麦田面积约占全国的4%,总产量达5%左右。单产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而居各春麦区之首;地区间差异大,其中甘肃省河西走廊灌区及宁银引黄灌区的单产较高。
西北春麦区地处内陆,海洋季风影响微小,个别地区属干旱荒漠气候。海拔1100-2240米,土壤重要为棕钙土及灰钙土,结构疏松,易风蚀沙化。黄土高原地区沟深坡陡,水上流失严重,地力贫瘠。最冷月平均气温~9.3-7.5摄氏度,绝对最低气温~27-23摄氏度。光能资源充足,热量条件较好,气温日较差大;晴天多,日照长,辐射强,有利于小麦进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但年降水量仅86-335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52-18l毫米,为中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且蒸发量大。小麦成长重要依靠黄河河水及祁连山雪水灌溉。后期常有干热风危害,小麦锈病、黑穗病以及吸浆虫均为本区小麦重要病虫害。全区栽培制度为一年一熟。小麦品类属春性,生育期120-130天。3月上旬播种,7月中旬至8月上旬前后成熟。依据地形、降水等状况,全区可分为荒漠干旱、宁银灌区、陇西丘陵以及河西走廊4个副区。
4、新疆冬春麦区
新疆冬春麦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区小麦栽培面积约为全国的4.6%,总产量为全国的3.8%左右。其中北疆小麦面积约为全区的57%,以春麦为主,单产也高于南疆;南疆则以冬小麦为主,面积为春小麦的3倍以上。
新疆冬春麦区为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雨量稀少,但有充足的冰山雪水资源,且地下水资源也比较充溢。晴天多,日照长,辐射强。其中北疆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温度低,最冷月平均气温~18-11摄氏度,绝对最低气温为~44-33摄氏度,但由于冬天常有积雪覆盖,故一般年份小麦可赖以安全越冬。雪量少的年份,冬小麦越冬死苗状况较严重。全年降水量163-244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麦为107-190毫米,春麦为83-106毫米。南疆气温较北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12.2-5.9摄氏度,绝对最低气温为~28.0-24.3摄氏度;全年降水量仅为13-61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小麦为8-48毫米,春小麦为7-39毫米,但均有冰山雪水可资灌溉。北疆土壤以棕钙土及灰棕土为主,南疆则重要为棕色荒漠土。栽培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南疆兼有一年两熟。冬小麦品系属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预防低温冻害、干旱、土壤盐渍化以及生育后期干热风危害等均属本区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冬小麦播期为9月中旬左右,翌年7月底或8月初成熟。北疆春小麦于4月上旬前后播种,8月上旬左右成熟;南疆则2月下旬至3月初播种,7月中旬成熟。依照天山走向,全区可分为南疆与北疆两个副区。
5、青藏春冬麦区
青藏春冬麦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大部,甘肃省西南部,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全区以林牧为主,小麦栽培面积及总产量均约为全国的0.5%,其中以春小麦为主,约占全区小麦总面积的65.3%。70年代中期起,在藏南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冬小麦扩大快速,西藏常年冬麦面积约占麦田总面积的40-80%。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以及吕都等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发达,是本区重要小麦产区。农区一般海拔3300-3800米,气候温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冷月:平均气温~4.8-0.1摄氏度,绝对最低气温为~25.1-13.4摄氏度。冬天气温较低而稳定,持续时间长,冬小麦返青至拔节及抽穗至成熟均历两月之久;且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光合作用强度大,净光合效率高,产量也较高。冬小麦播期为9月下旬,春小麦3月下旬至4月上旬,均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成熟。全生育期冬麦长达330天左右,有的直至周年方能成熟;春小麦140-170天。全区年降水量42-770毫米,平均约450毫米。其中藏南地区全年降水量280-764毫米,通常500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小麦为250-590毫米,春小麦为224-510毫米。栽培制度一年一熟。青藏高原土壤多高山土壤,土层薄,有用营养少。雅鲁藏布江流域两岸的重要农业区,土壤多为石灰性冲积土,柴达木盆地则以灰棕色荒漠土为主。冬小麦品类为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兴修水利,平整土地,精种细管,革新灌溉条件以避免土壤盐渍化等为本区关键性增产办法。全区可分为青海环湖盆地、川藏高原及青南藏北3个副区。
6、北部冬麦区
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省长城以南,山西省中部和东南部,陕西省长城以南的北部地区,辽宁省辽东半岛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陇东地区和北京、天津两市。全区麦田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全国的9%及6%左右,约为本区粮食作物栽培面积的31%。小麦平均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北部冬麦区地处冬麦北界,除河北省境内大部为平原及辽宁省沿海为丘陵区外,海拔750-1260米。土壤有褐土、黄绵土及盐渍土等。其中以褐土为主,腐殖质含量低,但质地适中,通透性和耕性良好,有深厚熟化层,葆商、耐旱。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显著,最冷月平均气温~7.7-4.6摄氏度,绝对最低气温~24-20.9摄氏度,正常年份冬麦基本能够安全越冬,但年际间变率大。低温年份冻害时有产生,冬、春麦区交接边缘地带冬小麦冻害尤重。年降水量440-660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天,7月至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44%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43-215毫米。旱害较重,春旱尤甚。栽培制度以两年三熟为主,其中旱地多为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制在灌溉地区有所扩展。品系类型为冬性或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260天左右。病害有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等;虫害以地下害虫及红蜘蛛、麦蚜等为主。旱地9月上中旬播种,灌溉地9月20日左右;成熟期通常在6月中下旬,少数晚至7月上旬。增加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坚持,兴修水利,增施肥料,选用抗寒、耐旱品类,是本区小麦增产的关键方法。全区可分为燕(山)太(行)山麓平原、晋冀山地盆地和黄土高原沟壑3个副区。
7、黄淮冬麦区
黄淮冬麦区包括山东省所有,河南省大部(信阳地区除外),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山西省西南部以及甘肃省天水地区。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麦田面积和总产量的45%及48%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栽培面积的44%,是中国小麦重要产区。
黄淮冬麦区地势低平,除陇东、关中和山西西南部以及一些丘陵区海拔略高外,重要麦区均不及100米。土壤类型以石灰性冲积土为主,一些为黄壤与棕壤,质地良好,具有较高生产力。全区气候柔和,雨量比较适宜。最冷月平均气温~3.4-0.2摄氏度,绝对最低气温~22.6-14.60摄氏度,小麦越冬条件良好,冬天麦苗通常可坚持绿色。年降水量580-86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52-287毫米,多雨年份基本可满意小麦生育需要,但偏北地区常因雨量分布不均或年际间变种而出现旱害。全区水资源比较充溢,能够扩展灌溉。栽培制度灌溉地区以一年两熟为主,旱地及丘陵地区则多行两年三熟,陕西关中、豫西和晋南旱地个别麦田有一年一熟的。品系类型多为冬性或弱冬性,对光照反应中等至敏感,生育期230天左右。本区南部以春性品系作晚茬麦栽培。一般病虫害与北部冬麦区大致相同,但全蚀病及土传花叶病在山东省胶东地区危害比较严重。小麦生育后期的干热风危害普遍而严重。播种适时一般为10月上旬,但个别地区常由于各种起因不能适时播种,致使晚茬麦面积大,产量低,从而影响全区小麦生产。故合理安排茬口和播种期,是小麦生产中的关键。全区小麦成熟在5月下旬至6月初。依照气候、地形等条件,全区可分为黄淮平原、汾渭河谷和胶东丘陵3个副区。
8、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北抵淮河,西至鄂西山地及湘西丘陵区,东至东海海滨,南至南岭,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大部,上海市与浙江、江西两省所有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全区小麦面积约为全国麦田总面积的11.7%,总产量约为全国的15%,单位面积产量高,为全国务麦区之冠,但省际间扩大极不平衡。其中产量最高的为江苏省,而江西全省以及湖南省西南部则为低产区。小麦在全区不是重要作物,湖北、安徽、江苏各省小麦面积只为粮食作物栽培面积的20%左右,而江西、湖南,浙江各省则只5%左右。全区气候柔和,地势低平,滨海一带如上海,宁波海拔均不及10米,其他地区也只50米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1.0-7.8摄氏度,绝对最低气温~15.4-4.1摄氏度。年降水量1000-180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360-830毫米,小麦成长不仅不需要灌溉,而且常有湿害形成。江西省南部抚州等地区甚至因湿害严重而影响小麦栽培。栽培制度以一年两熟制为主,个别地区有三熟制。小麦品系多属弱冬性或春性,光照反应不敏感,生育期200天左右。播种期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次年5月下旬成熟。病害除赤霉病外,还有白粉病、叶锈病、条锈病、纹枯病、叶枯病等。麦田沟渠配套,下降和抑制地下水以治理湿害并辅以药剂防治和治疗病害,是提升本地区小麦产量的关键办法。全区可分江淮平原、沿江滨湖、浙皖南部山地和湘赣丘陵等4个副区。
9、西南冬麦区
西南冬麦区包括贵州省全境,四川省、云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全区小麦栽培面积约占全国麦田总面积的12.6%,总产量约为全国的12.2%。其中以四川盆地为主产区,面积和总产分别约占全区的53.6%及63%。
西南冬麦区地形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均有。海拔300-2000米。全区气候柔和,水热条件较好,但光照不足。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6-6.2摄氏度,绝对最低气温~11.7-5.2摄氏度,其中四川盆地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2-7.5摄氏度,绝对最低气温为~5.9-1.7摄氏度。雨量除甘肃省东南部偏少外,其余地区年降水量772-151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279-565毫米。土壤类型重要有红、黄壤两种,鄂西、湘西及四川盆地以黄壤为主,红壤重要分布在云贵高原。栽培制度多数地区为稻麦两熟的一年两熟制。小麦品系多属春性或弱冬性,对光照反应不敏感,生育期180-200天。全区条锈病、白粉病危害较重,间有赤霉病形成。虫害则以蚜虫为主。有湿害、低温冷害和后期高温逼熟等自然灾害。平川麦区其播种适时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期在5月上中旬。丘陵山地播种期略早而成熟期稍晚。全区除应增加对湿害和病虫危害的防治和治疗外,平川稻麦两熟区革新播种办法,丘陵干旱地区增加水土坚持和农田建设,增施肥料以培肥地力等,均是小麦增产的关键方法。本区可分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陕南鄂西丘陵3个副区。
10、华南冬麦区
华南冬麦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四省(自治区)所有以及云南省南部。小麦栽培面积约为全国麦田总面积的2.1%(缺台湾省数据,下同),总产量约为全国的1.1%。小麦在本区不是重要作物,其栽培面积只占粮食作物面积的5%左右,且历年面积很不稳定。
华南冬麦区近90%面积为山地丘陵,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以及闽南沿海小平原的面积总计不过10%。山地海拔高度约1000米左右,丘陵区约200米,沿海平原均不及100米。土壤重要是红壤和黄壤。全区气候暖热,冬天无雪,最冷月平均气温7.9-13.4摄氏度,绝对最低气温~5.4-0.5摄氏度。年降水量1280-182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为320-450毫米。水热资源充盈,但季节间雨量分配不均,尤其是与小麦生育期的需水规律很不和谐。新苗阶段干旱少雨,灌浆时却又多雨寡照、湿度大,影响小麦开花、灌浆和结实,常引起赤霉病、锈病等危害。栽培制度重要为一年三熟,一些地区行稻麦两熟或两年三熟。小麦品类属春性,对光照反应迟钝,生育期120天左右。病害以赤霉病及白粉病为主,其次为秆锈病、叶锈病。虫害有蚜虫和粘虫。成熟期多雨,穗发芽严重,增产办法以开沟排渍防湿及恰当安排播种期为主。播种适时在11月中下旬,成熟期最早为3月中下旬,一般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全区可分山地丘陵和沿海平原两个副区。
扩大阅读: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我国春小麦和冬小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