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凡栽培马铃薯的地区都有出现,其损失程度由气候条件而定。今夏的多雨天气特适于其病害的出现和流行,酿成马铃薯提前枯死,减产可达20%~40%,菜农应做好防治和治疗工作。
一、症状识别晚疫病可为害叶子、叶柄、茎和块茎(症状如图)。在叶子上,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水渍状褪绿斑点,空气湿度大时,病斑快速扩展,甚至扩大达整个叶子,并可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发生褐色条斑。病斑与健部无显著界限,在暗褐色病斑边缘长出一圈白色霉层,叶子反面更为显著。发病严重时,使叶子萎蔫下垂,全株变黑呈湿腐状。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呈褐色,叶子反面无白色霉层,发病叶片脆易破裂,病害发展缓慢。茎部受害后产生长短不等的褐色条斑,在潮湿条件下,茎部条斑上也能长出白色霉层。薯块受害时,出现淡褐色不规则形的小斑点,稍凹陷,病斑下面的薯肉变褐坏死,最后病薯腐烂。晚疫病还可使马铃薯在存贮时期大批腐烂。
二、出现规律晚疫病在多雨年份易流行成灾。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发病重。过分密植或株形高大可使小气候加强湿度,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导致植株疯长,或者土壤瘠薄缺氧或黏重土壤使植株成长衰弱,均有利于病害形成。增施钾肥可提升植株抗病性,减轻病害出现。区别的马铃薯品类对晚疫病的抗病力有很强差异,一般叶子平滑宽大,叶色黄绿,匍匐型的品类容易染病。叶子小而茸毛多,叶肉厚,颜色深绿的直立型品类比较抗病。叶子表面气孔数目多的品类也容易染病。马铃薯的不一样生育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也不一致,一般小苗抗病力强,而开花期前后最容易染病。叶子着生位置也影响发病,顶叶最抗病,中部次之,底叶最容易染病。
三、防治和治疗对策选用抗病品系。马铃薯差别品系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更大不一样,因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很容易出现变种,垂直抗病(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他小种)的品类栽植几年后,容易丧失其抗病性,所以应选用具有水平抗病性(抗病性是普遍一致地对病原物的全部小种)的品类。
建立无病留种地和选用无病种薯。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200米以上,以便减少病原菌传播侵害的机会,并严格实行各种防治和治疗办法,可在发病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留种。
种薯处理。用内吸性杀菌剂浸种,如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也可用200倍液福尔马林溶液浸种。然后堆积并覆盖严密,闷种2小时,再摊开晾干。
增加种植管理。播种前精选种薯,舍弃带菌块茎,可减少田间中心病株的数量。在马铃薯成长后期盖土可减少游动孢子囊侵害薯块的机会。在病害流行年份,恰当提早割蔓,2周后再收取薯块,可防止薯块与病株接触机会,下降薯块带菌率。
药剂防治和治疗。当田间发生中心病株时,立刻清除中心病株,喷洒1%~2%硫酸铜液,每7天喷1次,间断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