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春耕备耕战役已全面打响,小麦春天抓好田间管理是获得丰产丰收的前提。农技专家认为,小麦春管要以追肥、保根、护叶、防倒伏、防病虫害为重点。
诊断苗情要“三看”
今年,我市小麦栽培展现以下四大特征:
小麦品系更新换代产生梯度 目前多个渝麦、川麦等系列新品系已陆续进入预试、区试和生产示范,新品类在抗病性、品质上比老品系有明显提升。
大面积生产亮点突出 近年来,由于小麦栽培效益欠佳,一些区县在小春栽培结构调解时,减少了小麦栽培面积,但在传统的优势小麦产区,小麦生产依然亮点纷呈,麦苗长势喜人。
小麦生产技术有创新 如潼南推广了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梁平将传统的“麦、玉、苕”三熟制改为“麦、菜、玉、苕”四熟制。
小麦栽培面积集中 依托产业支撑保障栽培面积,万州、梁同等地依托挂面等面粉加工企业,小麦栽培面积集中、技术到位率高,生产与加工步入良性循环。
不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农业生产不变的真理。市农委农技专家称,当前小麦生产抓好田间管理尤其关键,栽培户需密切留意小麦苗情,再“对症下药”力保丰产。为此,小麦苗情诊断要“三看”。
看长相 包括苗数、叶子形态、分蘖消长、叶面积等。
看长势 正常状况下,长势和长相是统一的,但在温度较高、肥水充溢、密度较大而光照不足的状况下,可能长势旺而长相不佳。
看叶色 苗期、拔节阶段,叶色深绿;开花后,叶色变淡,若叶色该深不深,表明养份不足,成长不良。
解决对策要“三防”
栽培户如果发现麦田状况异常,应立刻采取方法。农技专家表示,当前小麦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如下:
防缺肥力 小麦春天水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根系发育、穗数多少,进而影响产量,一定要按照苗情和墒晴合理施肥,其中,土壤肥力较高、底肥施用足量的麦田,春天要少施或不施氮肥,只施用磷、钾肥料;土壤肥力较差、底肥施用量不足的麦田,应多施氮肥,并配合施磷、钾肥料。
3月还是施用拔节肥的最佳时间,能促使大蘖成穗,选择肥料品系和喷施浓度,要看小麦长势、土壤营养物质情况等定,一般状况,抽穗到乳熟期,如叶色发黄、脱肥早衰麦田,喷施氮肥;缺磷的麦田,可喷洒过磷酸钙溶液或磷酸二氢钾溶液,能促使籽粒灌浆、提升粒重;中、低产麦田可用氮、磷混在一起喷施,促使籽粒灌浆、延缓植株衰老。
防病虫害 2015年我市属暖冬气候,温暖潮湿,利于小春作物成长,但此种天气也易发生病虫害。其中,为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虫害有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小麦蚜虫等。防治和治疗方法有,遇小麦条锈病、白粉病,亩用25%的三唑酮150克或25%秀特乳油30毫升,兑水50—60千克通例喷雾;遇小麦蚜虫,亩用70%的吡虫啉(攻获)2—4克或10%的吡虫啉(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20克,兑水50—60kg喷雾。
避免倒伏 倒伏是影响小麦高产的重要要素之一,抽穗前后倒伏会直接减产30%—40%。春天是预防小麦倒伏的关键期,避免对策有:肥水合理。在小麦拔节后期,追肥浇水,亩追施尿素8—10千克,可减少失效分蘖、促茎秆粗壮、防后期倒伏,又可加强穗粒数、提升品质;深锄断根。对群体大、旺长趋势的麦田,深中耕,割断浮根,控制小分蘖,促主茎和大分蘖成长;化学抑制。对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克或20%壮丰安乳油30—40毫升,加水30千克喷洒,抑制植株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