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又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螺霉病或黑霉病,重要出现在玉米成长中后期,一般减产20%-30%,发病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是目前玉米生产上务必高度看重的一种新病害。
(1)识别要点重要为害叶子,发病初期病斑为淡黄色透明点,发展后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中间乳白色,边缘呈黄褐色或红褐色,外围有显著的淡黄色晕圈,大小2-7毫米,并具有黄褐相间的断续环纹,对光观察更为显著。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出现灰黑色霉状物(可与眼斑病差别)。高感品系全株叶子密布病斑,有时病斑互相汇合,产生大斑,长达10毫米,但受叶脉制约,与灰斑病症状相似,要小心不一样。后期叶子局部或所有枯死。
(2)发病规律该病病原菌能在土壤和植物叶面安全存活,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遗落于田间的发病叶片和秸秆是重要的初侵害源。每年拔节期和抽雄期,正值高温雨季,病残体上出现大量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叶子上,在有水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导致发病并体现症状,同时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反复感染。
玉米抗病性随植株成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强,9-13叶期易染病,抽雄后是该病的出现流行高峰期,此病属于成株期病害,苗期少见产生,玉米苗期对该病的抗性高于成株期。华北地区发病高峰期是8月中旬至9月上旬,于玉米抽雄后。高温、高湿、下雨较多的年份有利于发病,低洼积水和连座地发病较重。玉米栽培过密、偏施氮肥、防治和治疗失时或不防治和治疗、管理粗放、地势低洼积水和连做的地块发病重。
(3)防治和治疗对策
①农业防治和治疗选用抗病品系,玉米收获后深翻,对玉米秸秆及早处理,减少越冬菌源。在种植上实行合理轮栽和间作套种,合理密植,前期施足底肥,适期增施磷钾肥,后期适期追肥,避免脱肥,提升植株抗病力。准时灌水,抽雄前后要保证水分供应充沛。
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准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侵害来源;收后深翻,压埋病菌,减少初侵害来源。
②化学防治和治疗在适合发病天气下,田间发病率达10%时,可选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福·福·锌6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和治疗。间隔7-10天,间断用药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