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马铃薯成长期田间管理,是获得高产优质马铃薯的主要保证。田间管理的重点是,前期搞好中耕覆土;后期小心涝排早灌,防治和治疗病虫害。
1、准时中耕锄草
从出苗到开花期大约一个月时间,一般间断进行三次中耕盖土,自齐苗后开始,每10天进行一次。准时进行中耕覆土除了能够调节水、气、热的供应,防除杂草,促使幼芽强壮成长之外,还能够起到避免块茎外露的作用。块茎外露不仅酿成表皮变绿,龙葵素含量加强,下降食用品质,而且易受晚疫病菌的侵害,酿成块茎腐烂。
2、准时排灌
马铃薯纵然比较抗旱,但要获得高产也不能缺少水份,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坚持在60%-80%比较合适。在马铃薯生产季节如遇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按照干旱状况,酌情灌溉,不但有利于块茎正常成长,而且还能够避免块茎“二次成长”,产生畸形薯;如果生育时期遇到洪涝灾害,要立刻排水防涝,否则 将酿成块茎腐烂。
3、抑制疯长
在现蕾末期和开花初期,如果因肥水过大而产生植株疯长时,可叶面喷施800倍-1000倍的矮壮素或700倍-900倍的多效唑抑制植株疯长,以减少茎叶的营养物质消耗,促使光合产物向块茎运送积累。
4、增施叶面肥
对于个别缺肥的地块,可增施2~3遍叶面肥。市场上的叶面肥多种多样,质量也是千差万别,购买时一定要堤防叶面肥的成分及含量。不能利用过于便宜的叶面肥,有些叶面肥养分成分的含量不足,有些叶面肥仅含有少量尿素的尿素水,来充当叶面肥。因此购买时一定要辨别清其营养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5、防治和治疗病害
5.1马铃薯早疫病
5.1.1病原:早疫病也称轮纹病,是由早疫链格菌导致的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早疫病有逐年严重的趋势,有的抗晚疫病品系时而因感早疫病而死亡。早疫病产生和流行的条件与天气有密切的关系,干湿交替的天气容易发病;还与土壤肥力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病害轻,土壤瘠薄的地块发病重。
5.1.2症状的识别:发病初期叶子上发生褐黑色水浸状小斑点,然后病斑逐渐发展,出现同心轮纹并干枯。病斑多为圆形或卵圆形。严重时病斑相连,整个叶子干枯,在叶子上发生黑色绒霉,块茎染病呈褐黑色,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下面的薯肉呈褐色干腐。
5.1.3防治和治疗对策:重要防治和治疗办法为药剂防治和治疗,没有发病时可用70%的代森锰锌500倍液,7~10天喷施一次,间断喷施3~4次,也能够利用安泰生(丙森锌)等药剂。但是当病害产生后则喷施治疗性的杀菌剂来防治和治疗,比较有用的杀菌剂有好力克、拿敌稳等,7天喷施一次,一向持续到收获前为止,可有用地抑制早疫病的产生和流行。
5.2马铃薯晚疫病
5.2.1病原:晚疫病的病原是一种称为致病疫霉的卵菌。晚疫病菌不仅可以侵害马铃薯的地上部茎叶,而且还可以侵害地上部的块茎,为害极其严重。该菌除了为害马铃薯之外,还可以侵害西红柿。
5.2.2症状的识别:病害开始的症状常常是在叶子的边缘和叶尖上发生,开始是一个不大的水浸状灰色斑,逐渐扩展呈圆形或半圆形暗绿或暗褐色大斑,同时染病的叶片边缘出现弯曲。病斑周围有一小圈淡绿色或淡黄色区带。孢子产生时,通常在叶反面病斑周围发生白霉,湿度特别大时,叶正面也会出现白霉。薯块染病时,初期展现出小的淡褐色或稍带紫色的不规则形病斑,早先稍微下陷。病斑下面的薯肉呈深度区别的褐色坏死,另外一些还很正常。染病的块茎很容易被另外病菌所感染而导致块茎的腐烂,不仅在田间产生,而且能够延续至窖内贮藏。
5.2.3防治和治疗办法:晚疫病是当前为害马铃薯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同时也是比较难以防治和治疗的病害。1)选用抗病品类:目前在黑龙江省比较抗晚疫病的品系重要有克新12号、克新13号和克新18号。2)消灭初侵害源:研究证明,带病种薯是黑龙江省晚疫病的唯一初侵害源。因此,在种薯出窖时,一定要精选种薯,剔除染病种薯,并将这些病薯彻底消毁,可采用深埋的对策,决不能随意扔掉。对于染病品系,尤其是块茎染病的品类,可利用马铃薯种衣剂。通过我们多年的试验研究,应用种衣剂,可有用地下降晚疫病中心病株的产生率,且可以提升出苗率,还具有抗旱的作用。3)药剂防治和治疗:可选择的杀菌剂有:呵护剂有代森锰锌、安泰生(丙森锌)等,内吸性杀菌剂有霜脲锰锌、阿米西达、银法利等。第一次喷药一般在现蕾期,当行间彼此封垄时进行,按照天气状况,内吸剂可10天喷施一次,呵护剂7天喷施一次。一般品类按照病害产生状况,可喷药3次,而染病得早熟和中熟品系应喷药5次以上。一个地区在同一期间同时喷药,进行联合防治和治疗,一般面积越大,联合防治和治疗的成效越好。值得堤防的是甲霜灵及其复配剂(进口的称为雷多米尔或瑞毒霉,金雷多米尔)在黑龙江省晚疫病菌株已普遍对其发生了抗药性,防治效果很差。因此在生产中最好不要利用,以免酿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4)种薯田可进行割秧或者拔秧处理,一般在晚疫病产生达到2级-3级,块茎具有了一定的产量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