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葵细菌性叶斑病菌侵染天竺葵叶、茎和插条。叶子染病初期在叶背形成水渍状小斑,2~3天后病斑略下陷,直径约2~3毫米,褐色至黑色,严重时叶子上布满斑点,但很少连结。早先叶子快速坏死和萎蔫,脱落或下垂挂于植株上一至二周。叶子上另一种症状是叶缘焦枯,病部快速坏死,因受叶脉制约,病斑呈多角形,这种病状很普遍。茎或分枝受害,维管束变褐色或黑色,茎外表暗晦、灰色,仅残留顶端叶子,随后茎部变黑、收缩呈干腐状,叶子几乎脱光。根部变黑,但不腐烂,植株通常较难连根拔起。有时病株会发生新的枝条,但3~6个月内仍会死亡。插条受病,不能生根,从茎基部逐渐向上变黑褐色腐烂。
天竺葵细菌性叶斑病是由真细菌纲、真细菌目、黄单胞杆菌属的天竺葵黄单胞杆菌侵害导致的。病菌呈杆状,单端长鞭毛。成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27℃,最低1℃,致死温度为51~51.5℃。
天竺葵细菌性叶斑病菌存在于病株维管束中,也可残留在土壤。病菌在田间存活时间可达3个月。在病株采集插条繁育,或将无病插条栽植于带菌土壤,都会导致发病。水、风、雨、昆虫和人的园艺操作均可传播病菌。高氮、高磷和低钙有利于发病,高钾、低磷、高钙、症状受到控制。温暖潮湿,成长过密病重。天竺葵品类中大花天竺葵是高度抗病的,香叶天竺葵是中度抗病的,盾叶天竺葵是高度染病的。
防治和治疗办法
1、发病的温室、彻底清除全部病株和病残体。花盆和栽培台、工具用10%漂白粉液浸洗消毒,土壤用2%福尔马林液消毒,或另换新土。
2、采用无病种苗。不要对植株直接淋浇,以免细菌随水飞溅传播。
3、发病前后可喷洒1%波尔多液或500~1000ppm农用链霉素,间断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