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湿鼠曲草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湿鼠曲草 |
拉丁名 | Shī Shǔ Qǔ Cǎo |
英文名 | |
别名 | 鼠曲草、无心草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高山草地及河岸等湿处。分布东北及甘肃、内蒙古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吉林中草药》 |
更多 | 为菊科植物湿鼠曲草的全草。夏末花期采,切段,晒干。 |
《中药大辞典》:湿鼠曲草
拼音注音
Shī Shǔ Qǔ Cǎo
别名
鼠曲草(《吉林中草药》),无心草(《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
《吉林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湿鼠曲草的全草。夏末花期采,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草地及河岸等湿处。分布东北及甘肃、内蒙古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全株被绵毛,呈灰白色。茎高15~40厘米,单生或簇生,直立或斜上。下部叶倒披针形至线形,长约4厘米,宽约3毫米,先端钝,微突尖,基部狭,全缘,无柄;茎生叶长圆状线形至披针形。头状花序密集于茎及分枝顶端,球形,成总状排列;总苞片3列,淡黄色,披针形至长椭圆形,膜质;小花黄白色;缘花丝状,雌性;盘花两性,较粗,结实。瘦果长圆形;暗褐色,有细点及冠毛。花期8月。果期9月。
归经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肺、大小肠经。"
性味
①《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甘,平。"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甘,微寒。"
功能主治
止咳化痰,祛湿,调中,降血压,消疮肿。治咳嗽气喘,筋骨疼痛,湿热痢疾,胃溃疡,高血压,痈疮肿毒。
①《东北药植志》:"止咳化痰。治气喘及支气管炎,胃溃疡,高血压,火伤,脓肿。"
②《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调中益气,止咳化痰。"
③《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痛经。"
④《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咽喉肿痛,结核肺炎,痢下赤白,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浸酒。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咳嗽:鼠曲草三钱,炙款冬花二钱,炙桑白皮三钱。水煎服。(《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慢性支气管炎:鼠曲草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③治筋骨疼痛:鼠曲草一两,白酒一斤。浸泡三日,饮酒、每次一酒盅,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④治湿热痢疾:湿鼠曲革、小檗皮、甘松。煎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⑤治胃溃疡:鼠曲草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三钱。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⑥治高血压:㈠鼠曲草四钱,钩藤三钱,桑寄生三钱。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㈡湿鼠曲草、黄芩、猪毛菜、毛莲花。煎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⑦治痈疮肿毒:湿鼠曲草、银花、赤芍、大力子。煎水服。亦可用湿鼠曲草、牛耳大黄捣烂敷。(《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摘录
《中药大辞典》